目录
学者天地
性情之文 本色至真——孙应鳌《与李文麓求亡弟应豸圹铭》浅析赵广升;赵蕙;5-8
探问少年视界中的岭南精神——论香杰新小说中的个体与社会袁敦卫;9-12
作为励志经典的《平凡的世界》康新慧;13-15
中国古代史书说服语言技巧赏析孙俊红;周博;张果;16-18
博士之声
晋国青铜器铭文美学表现研究李思航;19-21
张爱玲《第一炉香》里的女性焦虑意识新解王新鑫;22-24
“混杂的美学复合体”——中国早期电影真实性的三个侧面
汤凯伟;25-28
《东方学》:后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被建构孟静文;29-31
胡梅仙《荆棘与珍珠》创作谈
人生是一个检验的过程胡梅仙;32-33
谶言、事实和命运胡梅仙;34-35
过度宽容善良是恶的滋生物胡梅仙;36-37
《创作月刊》研究(一)
《创作月刊》中的文艺理论建构杨路宏;38-39
巴蜀文学研究(一)
“走在发展前面”的儿童——论杨红樱成长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李晓华;杨蓝蓝;40-42
新时期反腐小说研究(三)
廉政视域下新时期小说中的女性官员研究陈卫萍;43-44
木心研究(五)
“文学鲁滨逊”的离散与回归祝志满;45-46+49
基于第一人称叙事的《芳芳NO.4》主题分析蔡湘莹;47-49
纪录片《武汉日夜》研究
《武汉日夜》的叙事分析陈阳;50-52
从叙事学角度解读《武汉日夜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王少洁;53-55
迟子建研究
张爱玲与迟子建小说中月亮意象之比较钱华;王融;56-58
人间有情——迟子建文学世界的“情”与“乐”贾婧;59-61
论迟子建《烟火漫卷》中的赎罪意识陈鸣镝;62-64
项目呈现
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段继红;65-66
《红楼梦》己卯本与庚辰本成书时间考王俊德;67-69+80
《狼图腾》生态主体的自我实现韩玉洁;70-72
小说《无可慰藉》的空间叙事张天歌;王钢;73-75
梁小斌诗歌的接受美学探析王灿;孙雯;76-80
传承与转化:20世纪80年代“鲁剧”中的传统文化呈现邓文河;潘硕硕;81-84
20世纪文学整体观与河流文学——评《“黄河”对话“长江”:地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河流书写》樊奕萌;85-87
“后改革”时代,山西国有文艺院团应如何发力庞亚婷;李一星;88-91
论《流浪地球》的空间景观及其逻辑建构李韦函;徐晓杰;92-94
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梁韶萍;95-97
语文讲堂
诗意荒原流浪的孩子——徐志摩《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》赏析陈道雷;98-100
《促织》《变形记》比较阅读——中学名篇新解之一:变形的魅力梁昌瑜;101-103
诗文评鉴
《国风》中植物意象的文化蕴含李丹;104-105
辛弃疾重阳词探析李旭辉;106-108
由朱淑真诗词看其人生况味之变王永宏;单良玉;109-111
丁鹤年女性题材诗歌研究王雪呵;112-114
论陈维崧《满江红》词之身世之感喻梦妍;115-117
试论“90后”诗歌的三个美学倾向——从《中国首部90后诗选》谈起马晓康;118-120
改宗的阴影——约翰·多恩诗歌分析颜丽娟;121-123
小说论丛
编织的“他者”——对话理论与他者理论视域下《伤逝》的爱情悲剧吴涵;124-127
《百合花》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赏析卢昶波;128-130
贾平凹“改革三部曲”中人物话语蕴藉分析苏欣萍;131-133
一首壮乡少年的成长赞歌——论胡永红《上学谣》的创作特色赖晓花;134-136
小说《千只鹤》中茶文化的研究——兼论川端康成的茶人观李黔;137-139
《包法利夫人》中的服饰话语与伦理身份余思齐;黎沅堃;140-144
戏剧影视
高山流水遇知音——李渔《怜香伴》中崔笺云、曹语花感情新诠惠江南;145-148
意识流影视中形式主义风格的运用胡睿思;149-151
从认知语法看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被动句式“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”的隐喻意义王明娥;152-154
文苑经纬
儒家经典《大学》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史润;155-156
教育视域下《红楼梦》的整本阅读马思聪;157-160
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视阈下的《红楼梦》赞美语研究秦有成;161-163
“知行合一”?——胡适与新诗歌谣化李佳静;164-166
叙述与真实性——格里耶的现实主义观
李沙珂;167-169
漫游者形象与都市现代性书写赵嘉程;170-172
艺术广角
浅析梅清山水画艺术风格及构图形式孙彤彤;173-175
傅庚辰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杨策勋;176-178
关于山西吕梁伞头秧歌的舞蹈内涵研究胡慧姝;179-181
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与思考张海清;182-184
杜平山水画作品
杜平;2+185-186